Page 316 -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P. 316
秋 季
壮观.« 盛京志»上说:“ 秋八月自海迎水入口,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土人
竟有履鱼背渡江者.”当地渔民形容 “ 当大马哈鱼洄游进黑龙江里的时候,
在鱼群里插根竿子都不会倒下”,“ 捕鱼网拉起来一半就要割断绳索,不然船
都要翻了”.大马哈鱼名字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唐王东征时来到黑
龙江边,正逢白露时节,被敌人围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
展之时,一大臣奏道:“ 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
令东海龙王派一条叫做秃尾巴老李的黑龙带领鲑鱼前来.人马得到鱼吃,力
量倍增,于是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但架不住鲑鱼美味,可是也只
吃鲑鱼,所以后来便把鲑鱼叫做 “ 大马鱼”,再后来就慢慢地演变成了 “ 大
马哈鱼”.“ 江里生,海里长,江里死”,大马哈鱼的洄游可说是悲壮的旅程,
行程几千里,进入淡水后几十天不再进食,一路上要经过激流瀑布,上有鸟
类下有熊狼,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人类的捕捞,能够到达出生地的可以说是
千里挑一.大马哈鱼的洄游对于生态有着重要作用,洄游流域沿岸森林中
80% 的氮都来自海洋,大马哈鱼可以说是当地生态的核心枢纽.
白露一过,镰刀操作
白露一过就到了收获时节.收获农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
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秆的镰刀等.镰是重要的传统收获工具,
也称镰刀.旧石器时代末期,已经有镰形器物.至少在 8000 年前,石镰开
始出现.以河南裴李岗村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
土了较多的石镰,这些石镰一般为弯月形,形体扁薄,刃部多为细小的面性
锯齿状,柄部稍宽,宽端有一或两个便于系绳的缺口,形体多样,制作精
细.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镰,其形制已与战国西汉的铁镰相差不多.与镰相
似的工具还有早期的铚,也称掐刀、爪镰,它是从原始农业收获工具石刀和
蚌刀发展而来的,因此早期的铚就保留了石刀和蚌刀的形态.春秋以前使用
的是铜铚,战国以后则多为铁铚.大致从战国开始,开始实行育秧移栽技
术,田中已有株行距,水稻品种也远离野生状态,再加上铁质农具的普及,
铁镰已非常轻巧锋利,人们懂得了用稻、粟的秸秆盖房子和饲养牲畜,为连
秆收割技术的运用打下了基础.汉代以后,铁铚逐渐减少,铁镰成为主要收
获农具.但是铚并未完全消失,至今在华北农村尚有使用.
2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