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6 -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P. 296
秋 季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质量,标志着
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
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耙是农业生产中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翻地农具,多在平地碎土、耙土、
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中使用.耙在我国已有 1500 年以上的历史.北魏
贾思勰 的 « 齐 民 要 术» 称 之 为 “ 铁 齿 楱”, 而 将 使 用 此 农 具 的 作 业 称 作
“ 耙”.元代 « 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耢 ( 用柳条编织的无齿耙)
和耖 ( 水田用的耖田耙).随着现代化工具的发明使用,许多传统农具已逐
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耙作为农家必备农具之一,仍在使用.
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千戽万戽,不及处暑一戽
处暑时期的温差较大,是各种庄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这种温差十分有
利于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南方晚稻正值圆秆至抽穗期,此
时是决定庄稼收成的关键期,自然对水分需求量也相对偏多.农民使用水
车、戽斗等汲水农具加大农田灌溉,是保证庄稼丰产的重要因素.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是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明出
来的一种运转机械.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在东汉时期出现.车高 10 余米,
由一根车轴支撑着 24 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带
有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
转动辐条,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
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戽 [ hù ]斗是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汉族农具,用竹篾、藤条等编成.
戽斗两边系有绳子,两人相对而立,双手牵拉绳索,使之上下有节奏地戽水
上岸入田,或由此田戽入他田.元代王祯所著 « 农书»写道: “ 戽斗,提水器
也, 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掣
之抒水上岸,以灌田番,其斗或柳筲,或木罂,所以便也.”可见,戽斗很
早就在中国用于灌溉农田.有些地方把戽斗做成簸箕形,绑在杆上,一人操
作即可.
处暑种芫荽,白露种菠菜
在陕西西安,处暑时节适合种香菜,香菜性喜冷凉,耐寒性很强;白露
2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