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1 -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P. 441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原名 “ 娇耳”,据传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 “ 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

                  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而冬至吃饺子,也正是为了纪念 “ 医圣”张仲景
                  在冬至时舍药而形成的习俗.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
                  飞的冬日.当时,张仲景看见不少父老乡亲耳朵被冻烂了,感到非常难过.
                  他吩咐其弟子就地搭起医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
                  然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最后放入锅中煮熟,做成了
                  一种 “ 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 “ 娇耳”,喝了 “ 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

                  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
                  着做饺子吃,因此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并流传至今.在北方,除了吃饺子
                  还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过去老北京还有 “ 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冬至当天,人们包好彩色饺子送进厨房 ( 孙中喆   摄)



                      冬至蒸冬,冬至不蒸,扬场无风
                      冬至节 “ 蒸冬”,是北方一些地方的老习惯、老传统,是为了来年打粮

                  扬场时求风.蒸冬,就是蒸窝头.扬场,指的是把打下来的谷物、豆类等用
                  木锨 [ xiān ]、风扇车等扬起,借助自然风力吹掉谷壳和尘土,分离出干净
                  的子粒.扬场是个技术活,需要掌握风向、出锨的力道等,风越大效果越明
                  显,可以省下好多力气.这句谚语寓意冬至蒸了冬,明年夏秋两季扬场时就
                  会有风,而风遂人愿,把辛苦劳动打来的粮食扬得干干净净.这样,粮食早

                  日入仓,人们才能早日歇手,也免得遭遇坏天气而糟践了丰收的成果.由此
                  可见,这句谚语蕴含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意.类似的谚语还有 “ 冬至不蒸
                      4 1 6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