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1 -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P. 271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水灾一般都在汛期.各地由于降雨时间的差异,汛期并不一致.
                      这条谚语说的是上海地区在立秋前会有伏汛,在霜降前后会有秋汛.因
                  为伏汛期和秋汛期紧接,又都极易形成大洪水,一般把二者合称为伏秋大汛
                  期,通常简称为汛期.上海地区每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20 日是汛期,一方面
                  由于汛期降雨明显比其他月份多,故江河水位比冬天要高;另一方面由于上

                  海地区江河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每年 5 月至 10 月由于日、月引潮力大,
                  高潮位高,故习惯上把 5 至 10 月称汛期.中国大江大河大洪水多发生在伏

                  秋汛期.如长江 1153 — 1949 年宜昌站发生 8 次 80000 立方米 / 秒以上的大洪
                  水,黄河 1761 — 2000 年花园口站曾发生 4 次 20000 立方米 / 秒以上大洪水,
                  都发生在伏秋汛期.

                                               农 事 类 谚 语


                      立秋前不白,立秋后没得
                      指湖北地区荞麦应在立秋节两三天抢种.因荞麦开白花,所以 “ 白”指
                  代荞麦.荞麦一年四季都可播种: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各产区的具体
                  适宜播期根据品种的熟性 ( 生育期)、当地的无霜期及大于 10℃ 的有效积温
                  而定,使荞麦的盛花期避开当地的高温 ( 大于 26℃ )期,同时保证霜前成
                  熟为基本原则.按地区可区分如下:我国北方旱作区及一年一作的高寒山地

                  多春播;黄河流域冬麦区多夏播;长江以南及沿海的华中、华南地区多秋
                  播;亚热带地区多冬播;西南高原地区春播或秋播.
                      荞麦,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已知

                  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已有 2000 多年.
                  另外陕西咸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也分别出土过前汉和后汉时的实物.荞

                  麦的栽培比较简单,因为它的全生育期极短,可以在主作收获后,补种一熟
                  荞麦,既增加复种指数,又便于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
                  就比较普遍, « 天 工 开 物» 记 载 “ 凡 荞 麦 南 方 必 刈 稻,北 方 必 刈 菽 稷 而
                  后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物的优质化和多样
                  化,荞麦作为健康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此外,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荞麦

                  壳的药用价值, « 本草纲目»记载:使用荞麦壳做成的枕头能至老明目,清
                  热解凉,促进睡眠等.
                      2 4 6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