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8 -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P. 338

秋    季


                  中叶以后,民间中秋已有在祭月之际摆兔儿爷的习俗.兔儿爷是民间叫法,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作太阴君,可见这项风俗无论在北京的民间还是宫
                  廷都很盛行.中秋这一天,皇家众人还佩带 “ 玉兔桂树”等应节荷包.除此
                  之外,宫眷们还常从集市买来兔儿爷供奉.
                      早期的兔儿爷是蟾兔的形象,随着时代的演变其形象也愈加丰富,现在
                  典型的兔爷儿是京剧中武生的打扮,金盔金甲,外裹红色战袍,脚蹬厚底
                  靴,以黑虎作为坐骑.正因为制作兔儿爷的原料是泥土,所以一旦放到水中

                  就会瘫做一团了.类似的民谚还有 “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等.


                      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这是旧时汉族中秋期间民间禁忌,今日在广东潮汕地区仍有所见.旧时

                  人们认为月亮属太阴,月神是为女神,所以只能由女性拜月;灶神是男性,
                  理应男性祭拜.每逢中秋之夜,女性在院内对空祭拜,以求家庭生活幸福美
                  满;而男性则于房内祭灶,以体现男主人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秋分曾是传统的 “ 祭月节”,古代有 “ 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 “ 祭月节”而来.« 礼记»中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
                  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 “ 春分祭日,夏至祭
                  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明朝对祭月更加重视,并且修建了月

                  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夜晚祭祀月神.清朝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明朝祭月仪
                  规,又专门设立夕月坛祠祭署,专管祭月之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逐渐流传到民间,祭月的日子也

                  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而仪式各异.
                      江苏、浙江、湖北一带流行 “ 守月华”的习俗.在拜月活动结束后,全

                  家人围坐在桌旁赏月,静候月华出现,能看到月华的人能得到月神赐福.广
                  西壮族地区流行 “ 请月姑”的习俗,壮族姑娘们用艾叶水沐浴,用柚子叶水
                  洒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长的竹竿竖在门前空旷地,竿顶插一个插
                  满线香的柚子,香烟缭绕,作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秋分时节最重要的节日便是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
                  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由传统的 “ 祭月节”演变
                                                                                     3 1 3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