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8日,由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农耕文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2025)”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召开。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刘子忠主持会议,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副书记、馆长何斌,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范永斌,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何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副校长孙马,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建康,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庆伟,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瑞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任步学,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小明,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副秘书长谭弘恩,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明出席会议。日本学者黑瀧秀久,美国学者Peter A. Coclanis,英国学者Francesca Bray,中国学者曹幸穗、樊志民、隋斌、孔祥智、郑有贵、闵庆文等,及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学生,共计180余人参会。
会议以“根脉与新生”为主题,设置“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与当代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圆桌会议。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曹幸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志民,东北农林职业大学地区合作推进委员会委员长、教授黑瀧秀久,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孔祥智,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当代中国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郑有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闵庆文等六位专家围绕“寻根·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困境·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遭遇了哪些断层与困境”“转化·如何构建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接口”“重构·如何打造制度、科技与文化协同的‘韧性乡村’共生系统”“新生·中华农耕文明能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五个论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徐旺生主持研讨。
会议共组织了两场主旨报告会。第一场围绕“中华农耕文明研究”主题,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Francesca Bray,日本东北农林职业大学教授黑瀧秀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建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卜风贤,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Peter A. Coclanis,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小明分别以“农业塑造中国”“亚洲大米图景”“日本农耕社会的发展与区域振兴(乡村振兴)”“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焕发时代生机”“农耕技术对州县社会的形塑作用——以明清时期汉中府为例”“大融合:1800年至1914年世界大米市场的整合”“农耕文明传承发展的杨凌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
第二场围绕“中国农业古籍研究”主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隋斌,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党斌,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卢勇,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王福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院长惠富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杨乙丹分别以“中国农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展望”“实施古农书项目的几点考量”“陕西古籍资源普查中的农业古籍与碑刻”“从农书整理到计算史学:我国古籍校注的进路与前瞻”“关于农业古籍的几个问题”“新时代中国古农书的文化遗产价值”“《齐民要术》农学遗产的整理与传承”为题作主旨报告。
会议共设七个分会场,围绕文明起源、农业历史、农业古籍、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乡土文化、当代农业农村发展、数字赋能等多个方向,近80项学术成果进行了交流分享。
本次会议由北京农展国际会展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杨凌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陕西行政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