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会展经济 招财进宝的摇钱树?

打印
字号:
2003.01.24

  “会展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经济。“房展”、“车展”、“ 信博会”已经成为各地招财进宝的摇钱树。然而“会展经济”真的是 推动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吗?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策划/孙晓忠 何亚宁

  会展经济走向何方

  本报记者 杜启洪
  眼下各式各样的会展可谓层出不穷。从近几个月来看,济南大型的会展去年9月份有蔬菜博览会,10月有信博会,1月有齐鲁汽车展示 交易会,12月有秋季服装展销会,今年的第一个月又大张旗鼓地开始了艺博会,加上一些小型的会展,光济南平均每个月要有两三个不同类型的会展,会展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目前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亮点。市场经济下,贸易壁垒相对少了,产品更透明了,交易更便捷了,会展经济应运而生。大型的会展使商品和技术有效地集中,便于产品的挑选和大宗交易的形成,节省了交易成本,受到了参展方的欢迎。
  会展业的日趋兴盛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举办国际大型会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大型会展能够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强地方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扩大城市知名度,为经济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机遇,同时可以加快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和市容市貌。烟台举办的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展览会,签订外资额高达17.4亿美元,有力地拉动了烟台经济的发展。这使得近几年许多城市开始注重这个行业的发展,不少城市将其列为先导产业,在会展场所建设、会展审批程序、会展的政策支持等方面都进行政策倾斜,会展业得以快速发展。
  但膨胀式发展的会展业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和弊端。某些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会展中重形式不注重内容,使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会展过多过滥,重复办会展现象严重。有些会展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结果参展方得不到预料的效果,举办方也挣不到钱,从而出现会展名不副实的现象。
  其实,我们有举办会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会展要依托地方的一些特色优势才能成功举办,青岛啤酒节、烟台葡萄酒节、潍坊风筝节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我省各地有很多自然资源优势,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会展业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步确立起自己的地位。

  信博会提升济南形象

  本报记者 何亚宁
  2002年10月18日,信息技术领域全国最高档次的盛会——中国(济南)信息技术创新论坛暨博览会(简称信博会)在济南国际展览中心举行。4天的展会期间,参观人数达25万人次,签署合同份数4861项,合同销售金额达5.267亿元,签署合作项目41个,累计协议投资金额及交易额近40个亿,展会规模创山东之最。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成果,济南市信息产业局的王厉兵却表示,这次信博会对于济南的信息产业更多的是宣传作用。
  王厉兵告诉记者,截至2002年4月,由济南市信息产业局举办的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暨城市信息化市长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虽然规模不如信博会,但前四届的成功举办确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济南市的信息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
  据统计,济南市现有软件企业300家,软件产品种类有400余种,软件产业总量目前居全省第一位,列全国15个副省城市第5位。在今年3月份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等单位评选的“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中,济南市占据2席(中创总裁景新海排第3位,浪潮总经理王柏华排第7位)。2001年,济南市经过认定的软件企业达3家,占全省已认定软件企业总数的45.8%。中创、通软、积成、鲁能软件、大陆机电通过了ISO9000系列认证。目前,济南市上市软件企业有浪潮软件和浪潮通软,正在积极准备上市的企业8家。软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1家,过5亿元的企业有1家,过亿元的企业有3家,过千万元的有1家。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济南市支柱产业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信博会带动的。”
  王厉兵认为,信博会的众多参观者中,非专业参观者占了相当的比重,这说明信息技术引领人们的生活,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信息化已是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业,老百姓对“IT”已不再陌生。联合国副秘书长、亚太经社委员会执行秘书金学洙先生在参观完展会后评价说:“中国济南信博会在未来几年内将会逐渐成为IT产业的前沿阵地。”。
  “信博会的成功使参展商了解了近年来济南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成就和水平,使这些IT业巨头真实感受到济南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增强了他们投资济南的信心和决心!”王厉兵说。

  会展经济展示魅力

  本报记者 何亚宁
  “所谓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也被称之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吴彬教授告诉记者,会展经济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高效的市场组织形式,‘会展经济’轰轰烈烈地走入经济生活。”吴彬教授认为,形成“会展经济”市场主要有两个重要支撑点:一是信息大量集中与迅速扩散;二是体现出“经济性”。“否则,这种形式就先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成长、成熟的基础。”他指出,说“会展经济”的信息集中,主要是因为在短期内把生产者、商家的生产、服务和其他有关的市场信息迅速集聚,形成一种类似“信息超市”的市场,特别适合当今时代对“信息商品”的需求。对“会展”的信息扩散功能而言,“会展”具有即时性的大范围、深层次传播信息的效应,恰好又适应了信息商品所要求的实效性、共享性(多人多次共同使用)。“会展经济”的经济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省略了诸多的销售环节。供求双方直接交流,节约了市场交易成本
和时间资源。二是集促销、广告、直销等各种形式于一体,同时又可以相互促进,发挥各种形式的最佳功能。三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节约费用,对企业和商家获得最直接、最广泛的第一手资料极为有利,取得其他形式不能达到的高效率。通过简化的销售环节、产品、服务等诸方面同质或差异性的对比,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使资源配置接近于最佳效应。
  吴彬教授表示,“会展经济”的兴起是社会追求高效率的象征和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信息资源的标志。高效、共享的理念是“会展经济”得以生存与生长。
  “当然,对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和谐方面,各方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吴彬教授说,不法商家的“障眼法”已经不易蒙骗越来越精明、专家型的消费者。没有合理的组织、无序竞争、名不副实的“会展经济”只能造成虚假火爆,而不能真正留住客户。如果真的形成了“会展泡沫”,肯定对供求关系、市场秩序和商家不利,“尤其会直接使组织者‘很受伤’,而且也许是‘永远的痛’,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最后,吴彬教授提醒政府、社会努力创造会展经济良性的软硬环
境。

  尴尬“艺展会”

  本报记者 孙金华
  近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文化艺术精品展暨假日消费品交易会”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和退展场面。
  “我们是被骗来的,邀请函上写明是济南市政府主办,可是入场券和大厅外面的广告牌上写的主办方怎么又成了山东名人文化传播中 心?如果能卖出货去也就算了,可开展第一天人还算多点,到了第二天,哪还有人啊!这不,今天,我才卖出去65元。连饭钱都不够。”卖工艺品的刘先生对记者诉苦道。
  “你看,我这些都是易碎品,光来回雇车的运输费就是好几千元,这下,损失惨重了,该咋办啊!”辽宁省鞍山市凯龙玉器厂的宿先生愤怒地说。
  据了解,由于举办单位在邀请函上承诺的主办方、承办方和现场的主办方、承办方有出入,再加上主办单位宣传力度及组织水平不到位,致使“艺展会”出现了“冷场”,从而引起参展商们的强烈不满。在开展的第二天,就有一些参展商“罢展”,要求主办者退还参展费,有的甚至表示,再也不来济南参加展览会了。
  记者在会展中心大厅看到,“首届文化艺术精品展暨假日消费品交易会”上的参展商品既有工艺品,又有家用电器、服装鞋帽,还有食品、保健品。一位来自青岛的陶瓷参展商王女士说,本以为是个高层次的艺术品展示会,精心准备了上千件总价值300余万元的瓷品来参展,来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昨天干脆将大部分展品运了回去,来参加这次展览会,运费、包装费加上食宿费要损失近万元。“乱套了,展览布局也不合理。卖衣服的和卖工艺品的掺和在一起,这到底是什么展览会,整个一个杂货铺。”邻近的一位参展商插话说。
  一位参展商告诉记者,除第一天参观者人数稍多一点外,近两天参观者少得可怜。门票也由60元逐渐降到5元,最后不要门票了,可还是吸引不来顾客。三天时间,他才卖出了20元的商品。

  记者在组委会门口看到,有100多个参展商在要求退展。据记者了解,经过协商,主办单位终于答应了参展商们的退展要求。
  “说好2点之前让我们来办理退展手续,可是我12点就在这里等着,都两个小时了,也见不到组委会的人,只是让我们等着,叫着多少号,多少号就进去。”当参展商们知道我是记者时,都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气死了,这叫什么事啊!本来损失就够惨的了,这不,交了2800元,才退回800元,这叫我怎么回家过年啊!”从内蒙古来的参展商王先生唉声叹气地说。
  据主办单位的一位工作人员称,他们是第一次办这样的展会,经验不足,本来希望办好,没想到会办成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