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02年是中国会展旅游年。新春将至,回头望去,2002年的中国会展业的确是风起云涌、千帆竞展。展会数量从2001年的2000个递增到2400个,展馆建设从原来的140多个,递增到150个,净增展馆面 积近150万平方米,展览企业仅上海一地2002年就达到2600多家。据统计,2002年的展会总收入将突破7 0亿,带动的经济收入达700亿-1000 亿,比2001年的总收入45亿提高了近1/3。博鳌亚洲论坛的召开,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昭示着中国会展步入了一个新时代。 产业管理坚冰告破区域会展行业组织纷纷建立会展政府审批制一直是中国会展非市场化运作的集中表现。中央有中国贸促会、经贸委、外经贸部和科技部等部委审批,地方还有工商部门、经贸部门审批。2002 年10月以国家经贸委带头制定的《专业展览会的等级划分及认定》通过专家论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会展的评估标准。与此同时,国家经贸委正式取消国内展览会的审批制度。广东东莞市出正式宣布展会审批取消,实行展会备案制度,由此宣告了中国会展审批制度的坚冰告破。会展经济的崛起,促使许多会展在区域发展中饱受无序之痛。2002年全年中国各大城市和地区中先后有山东会展行业协会、上海会展行业协会、湖南会展行业协会成立,深圳市会展行业协会,进而成立了展馆、展示 设计等几个专业行业协会。也有的像宁波正处在向行业协会的过渡时期,先成立了政府会展办公室。从政府的管理到行业的自律,表明中国会展业向国际化、市场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市场主体呈现多元格局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作为市场主体的展馆、展览公司、会展服务公司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先例的中外股份制展馆企业、成都国际会展中心的股份制企业、江苏苏州南亚国际会展中心的民营企业、宁波几家国内展览公司组成的股份企业,以及大量的政府经营的国有企业,中国会展企业表现出体制多样性和主体的灵活性。 展览公司2002年中外合资、国内合作、国有和民营展览公司迅速增长,特别是应运而生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在上海和北京地区,民营企业的比例高达70%?|80%以上,他们经营的会展业务占到一半,稳居半壁江山。伴随着入世、十六大和奥运会、世博会的东风,中国会展民营企业在2003年将出现一个发展新高。 中外会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格局2002年中外会展企业的激烈竞争表现在同主题会展同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办之时,北京就同期举办了高峰经济论坛;北京国展在春季举办cebitasia 之时,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同期举办中欧信息论坛;2002年在物流、房地产、服装、IT等展会方面,几乎全国每月就有一个这样的展会在举办。素有″会中会″的中国会展业的专业高峰会出集中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如上海浦东国际会展高峰会,北京的中国会展论坛以及深圳的中国国际会展论坛。全世界关注的德国汉诺威和慕尼黑展览公司围绕2003年上海国际汽车展,在中国的土地上也争抢不下,“肉搏打拼”。汉诺威出局,慕尼黑入局颇耐人寻味。特别令人称奇的是 2002年全国各地区自办节庆形成“攀比”态势。 2002年中外会展业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多方位状态。美国、德国、英国等几个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克劳斯、科隆、法兰克福和服展集团不同程度上寻找在中国的合作项目,有合作建立企业的、有合作办展的,形式多样,程度不同。 区域发展会展经济竞相角逐展馆建设势头不减2002年中国会展业区域会展的风起云涌,主要表现在地区大量展馆建设和展会的崭露头角。大连、沈阳、青岛、长沙、合肥、厦门、宁波、杭州、昆明、东莞、深圳、广州、重庆、郑州和香港都在打造会展的城市″名片″,哈尔滨体育会展中心、安徽国际会展中心5.3万平方米投入营运,宁波国际会展中的8.3万平方米试运营、东莞近20万平方米的广东现代会展中心启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香港新展览中心以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二期工程开业动工,成都会展中心扩大至原来的6倍…… 2002年中国各地展馆的投入运营规模创下了我国展馆建筑规模的历史之最。也正是展馆的龙头作用,引发了各地区发展会展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城市较量,并形成了珠三角、长江三角洲(上海为中心)、北京三个会展区区域中心的格局,区内的合作和竞争明显,如香港与深圳、东莞、顺德、广州等城市已经就展会的合作进行交流。同时,各个城市的展会同类主题竞争十分突出。在2002年10月,一个月内珠三角就有6个大家具展,一周内竟然有 3个家电展出现,竞争白日化程度可想而知。 会展产业的理论交流探讨火爆空前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产业的探讨、交流、培训等方面表现十分活跃。2002年可以说是中国会展业理论交流最多、探讨话题最多、培训项目最多的一年。2002年中国展览馆协会全年就组织了3期培训,1次高峰论坛,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组织了1次高峰论坛和1个培训班;还有京慕公司举办了一次国内和国外的专业培训班。当然还有昆明、上海、青岛等地的研讨会。以中国“展中展” 为龙头的专业高层次高峰会给了中国会展业推波助澜,影响深远。上海浦东国际展览高峰会、深圳中国国际会展高层论坛和北京中国会展论坛以及2003 年1月中旬的“展中展”高峰会,形成会展业理论碰撞高层次、实践操作高起点的良好态势。 会展产业内涵不断扩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02年中国会展业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产业内涵不断扩展,以会议和展示会为主的会展业表现了其他多种形式。如投资洽谈会、展销会、节、庆、演、赛等,内容新颖,特色鲜明。如洽谈会几乎各省市都有,节庆更是省市县乡皆有。另外,在会展的专业化、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入,利用展会主题、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名展。随着入世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参展、与会者的国际化比例增加。最重要的是各城市已经对会展经济对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形成共识,有的城市已把会展作为该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会展业的发展,使会展的产业链条延伸、壮大。如旅游、交通、银行、饭店、通讯等相关业与会展的联系越来越多,与会展的距离更近。另外,会展媒体包括电子、平面、电视等应运而生,会展研究机构如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也建立起来。 会展品牌意识增强但市场化步履蹒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会展业,存在多头管理,多头审批,行政色彩浓厚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会展按照自力规律发展的进程。当然,许多国外会展的引进也刺激了中国的会展市场。但板块结构的政府展仍然多如牛毛,同时,即使是有关协会也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当然,会展实体结构、体制的非市场化,以及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仍是一个重大的瓶颈问题。市场化的进程对于中国会展业来说,将是以后 3-5年内必行的“洗礼”。 |